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 > 传统文化 >

琢玉二十载:专访鑫诚珠宝玉石创始人、最具潜力玉石雕刻家--杨诚

[来源:未知] 发布日期:2025-11-01 11:15
杨诚
 
非物质文化遗产(玉雕)代表性传承人
中国玉石雕刻大师
NGTC(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)资深珠宝鉴定专家
资深和田玉专项鉴定师
和田玉资深收藏家
和田玉品牌设计师
国际著名品牌玉石供应商
 
在鑫诚珠宝玉石集团的核心展厅里,一件《江南晨曲》和田玉摆件引得观者驻足:玉雕以简练线条勾勒出黛瓦粉墙的轮廓,玉料天然的棉絮被巧化为晨雾,窗边立着的少女侧影线条灵
动,兼具传统苏派玉雕的温润与现代设计的空灵。这件斩获“天工奖”银奖的作品,出自中国玉雕大师、集团创始人杨诚之手。谈及创作初心,他总会望向展柜里另一尊杨曦的《水乡谣》复刻品:“我的每一刀,都带着叔叔的影子。”


江南晨曲--北京玉雕展现场
 
少年入师门:三年磨性懂玉心
 
杨诚与玉雕的缘分,始于苏州老宅里那张斑驳的工作台。叔叔杨曦彼时已是苏州玉雕界的领军人物,开创的“虚实结合”技法正为苏帮玉雕注入新活力。16岁起,杨诚的周末便在叔叔的工作室度过,不过最初的日子里,他连刻刀都碰不到。“叔叔说,玉雕先修心,心不静,刀就不稳。”杨诚记得,自己的“入门课”是磨玉料——将废弃的边角料磨成光滑的圆珠,每天至少完成50颗,稍有瑕疵便要重做。
 
三年间,杨诚从磨玉料、理工具,到临摹古玉图谱、分辨玉石产地,一步步夯实基础。杨曦的严苛在业内是出了名的:教他看料时,要求闭眼仅凭触感区分和田籽料与山料的密度差异;练习线条时,一条衣纹必须勾勒百次直至如流水般自然。有次杨诚急于求成,在一块青玉上雕刻传统纹饰,因线条僵硬被杨曦当场叫停:“你只学了形,没懂神。苏工的精髓是‘于简处见风骨’,就像我刻《知秋》,三片银杏叶便要见天地苍茫。”
 
那次教训让杨诚沉下心来。他跟着叔叔跑遍苏州的古玩市场,研究馆藏古玉的纹饰布局;在西山写生时,细致观察银杏叶的脉络走向,如同杨曦创作《知秋》时的积累。23岁那年,他第一次独立完成玉牌雕刻,杨曦看着作品上流畅的云纹,虽未多言,却将自己常用的刻刀赠予了他——那是苏派匠人对后辈的最高认可。
 
技艺破茧:在传承中开新境
 
2015年,杨诚已能娴熟运用叔叔传授的“虚实结合”技法,但他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“模仿困境”。杨曦察觉后,主动带他走访各地工坊,鼓励他“从生活里找灵感”。“传统不是枷锁,是根基。能把老手艺用出新意,才是真本事。”叔叔的话点醒了杨诚。
 
一次,杨诚得到一块带黄皮绺裂的和田白玉,按传统技法只能切除瑕疵。凝视玉料时,他想起苏州雨后的石板路,黄皮如积水反光,绺裂似石板纹路,当即决定保留瑕疵,创作《雨巷》玉牌:将黄皮雕作湿漉漉的路面,绺裂化为墙根的青苔,角落点缀一位撑伞的少女剪影。这件作品跳出了传统纹饰的局限,以极简线条营造出诗画意境,在当年“百花奖”中斩获铜奖,也让杨诚确立了“诗画入玉”的创作风格。
 
此后,他的作品愈发成熟:借鉴杨曦《千手观音》“以少胜多”的理念,雕刻的《莲心观音》仅用十余只手形便传递出慈悲意境;延续《墨荷》的色彩巧思,将翡翠的绿翠与白棉化为“荷塘清趣”,虚实相生间尽显江南韵味。杨曦看着他的《江南晨曲》,欣慰评价:“这孩子懂了,苏工的雅,既要守得住传统,又要接得住时代。”
 
筑梦鑫诚:让苏工走向大众
 
2018年,在家族的支持下,杨诚创立鑫诚珠宝玉石集团,从匠人转型为品牌掌舵人。他始终坚守叔叔传下的规矩:原料必须亲自筛选,核心工序坚持手工完成,每块玉料的边角料都要称重编号上交,杜绝一丝浪费。
 
在选料环节,杨诚延续了师徒相传的严苛标准。集团甄选团队常年驻守昆仑山系核心产区,每批和田玉需经过3道筛选、12项指标核验,仅30%左右的优质原料能进入加工环节。有合作商劝他用低成本玉料批量生产,被他断然拒绝:“叔叔教我的第一节课就是‘玉品即人品’。苏工的口碑,藏在每一块好料里。”
 
同时,杨诚大胆推动工艺创新。他将杨曦的传统技法与现代数控技术结合,先用精密设备控制玉料切割误差在0.025毫米以内,再由手工完成抛光、细雕,既保证品质稳定,又保留手工温度。针对年轻消费者需求,他推出“雅韵日常”系列,将《水乡谣》中的江南元素转化为简约吊坠,让苏工玉雕走进日常生活。如今,鑫诚珠宝的作品不仅多次斩获行业大奖,更有《雨巷》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,延续了杨曦《花样年华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荣耀。
 
薪火不灭:让匠心代代传
 
如今的杨诚已是中国玉雕大师,鑫诚珠宝也成为苏派玉雕的代表品牌,但他仍保持着每天进工坊的习惯。工作室里,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两件作品:一件是杨曦的《水乡谣》复刻品,另一件是他创作的《传承》玉牌,牌上雕刻着师徒二人握刀琢玉的剪影。
 
作为苏派玉雕技艺的传承者,杨诚收徒时仍沿用叔叔的标准:先考察三年品行,再传授技艺。他常对徒弟们说:“叔叔当年教我的不仅是怎么雕刻,更是怎么做人。做玉雕要耐得住寂寞,就像他刻《虎圈》,一雕就是数年,经得住时光淬炼的作品,才配叫苏工。”
 
采访尾声,杨诚拿起刻刀,在一块玉料上勾勒银杏叶轮廓。阳光透过窗棂,在玉料上投下细碎光斑,仿佛看到二十年前,少年杨诚在苏州老宅的工作台旁,第一次读懂苏工玉雕的温润与力量。从学徒到大师,从工坊到集团,杨诚用半生时光证明:真正的匠心从不会褪色,它会在代代传承中,愈发温润绵长。

上一篇:画竹巨匠石静邀顺意珠宝集团周涛共赏北京个人展 墨竹传情话匠心 下一篇:没有了

友情链接